從來沒有想過可以踏足伯大尼(Bethany)和希伯崙(Hebron)!
伯大尼(Bethany)的希臘原文是棗或無花果之家,意即困苦之家。位處耶路撒冷東南約 3 公里,橄欖山東面的山麓。由耶路撒冷往耶利哥途中,可路經這個長滿橄欖、杏仁和無花果樹的小村莊。
由於拉撒路復活的神蹟,伯大尼又稱為拉撒路村。村內有兩座分別屬於方濟會和希臘東正教的拉撒路教堂(Church of St. Lazarus),我們只參觀前者。教堂內有四幅壁畫,分別描繪主耶穌使拉撒路復活(路11:1-44)、主醫治患大痲瘋的西門(太26:6)、馬利亞選擇上好的福份(路10:38-42)和獻香膏(可14:3-9)的事蹟。根據四福音記載,主耶穌與門徒每次往耶路撒冷,大多停留伯大尼,接受馬大、馬利亞和拉撒路的接待,所以與這一家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甚至因拉撒路的死與他們同哭(約11:35)。回顧主耶穌從天到地的愛的歷程,「人子在地上沒有枕頭的地方」(太8:20),然而,在伯大尼這名不經傳的小村落,在馬大、馬利亞和拉撒路的家、長大痲瘋的西門的家,祂得到莫大的安慰和滿足。難怪主升天前,也要領門徒到伯大尼的對面,舉手給他們祝福。(路24:50 -51)伯大尼留下了主的腳步,也奪去了祂的心!
走過一條不短的石階,終於到達伯大尼最著名的景點。入口只有一個橙色鐵牌標示拉撒路墳墓(Lazarus Tomb),由於要收入場費,加上看來都是一般「傳說中」的遺跡,所以我們在門外拍照便離去。
另一個我嚮往一睹廬山真面目的地方是希伯崙(Hebron)──以色列其中一個最古老和最神聖的地方。創世記23章記載亞伯拉罕用四百舍客勒銀子,向赫人以弗崙買了希伯崙「一塊田和其中的洞,並田間四圍的樹木」,在麥比拉洞(Cave of Machpelah)埋葬妻子撒拉。之後,亞伯拉罕、以撒、雅各三爺孫以及他們的妻子都先後埋葬此地,因此,猶太人稱希伯崙為「列祖之城」,定為第二聖城,地位僅次耶路撒冷,猶太教、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視這裡為聖地。2017年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希伯崙舊城列為世界文化遺產。
希伯崙(Hebron)的意思是聯盟,又稱為幔利(Mamre),意即力量。希伯崙位處耶路撒冷西南偏南約30公里,海拔930米,是巴勒斯坦自治區西岸的城市。希律王為紀念列祖,在麥比拉洞上建教堂。現在洞的上方已建基督教堂、易卜拉欣清真寺(Ibrahimi Mosque)和猶太會堂。清真寺和猶太會堂以一面牆分隔,有不同入口。清真寺內有以撒和妻子利百加的墓,而亞伯拉罕夫婦、雅各夫婦的墓在猶太會堂內,皆存於地下洞穴。
遠看麥比拉洞(Cave of Machpelah),氣勢宏偉,被高達20米的石牆圍繞,必須經安檢才能內進。我們只能參觀猶太會堂,裡面有小型圖書館,放置書籍滿滿的書櫃,中間是閱讀的地方,也有可供禱告和好像是上課和演講的地方,以屏風分隔。亞伯拉罕夫婦衣冠塚的門是金色的,門外淺色的牆上,懸掛寫上金色文字的黑絨布幅,低調而莊重。雅各夫婦衣冠塚的門是綠色的,利亞衣冠塚像綠色「窗花」的大門上,有對稱安放的金色月亮和五角星設計。
希伯崙很不平凡,它沉澱了很多聖經人物與事蹟!亞伯拉罕一生都與希伯崙有密切的關係。他曾在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,為耶和華築壇(創13:18);在這裡救羅得(創14:11-16);相信神要賜他後裔(創15:1-6);神在此地與他立約,要他作多國之父,並改名為亞伯拉罕(創17:5);他遵神命,全家受割禮(創17:23);神在這裡向亞伯拉罕顯現(創18:1);他後來將妻子撒拉埋葬在麥比拉洞(創23:19)。
舊約聖經有關希伯崙的事蹟也很多。昔日摩西派探子窺探迦南的地方就是希伯崙(民13:22);約書亞將希伯崙歸於迦勒(書14:13),後來成為收容誤殺者的逃城(書20:7, 9);周邊的郊野分給祭司亞倫的子孫(書21:13);大衛在希伯崙被膏立為王(撒下5:3),並在這裡作猶大王七年零六個月(撒下5:5),直到建都耶路撒冷;後來大衛的兒子押沙龍在希伯崙發動叛變,自立為王(撒下15:10);以色列分裂後,羅波安在猶大地修築希伯崙為堅固城(代下11:5-10)。
踏足伯大尼(Bethany)和希伯崙(Hebron),令我更深體會「雖然死了,仍舊說話」的涵義。亞伯拉罕一生過祭壇和帳棚的生活,信而順服,成為「多國之父」、以色列民族的先祖。馬大、馬利亞、拉撒路一家常常樂意接待主耶穌,成為祂的暢快和支持;馬利亞選擇了上好的福分,常在主前聽道,並適時獻上香膏,成為主釘十架前最大的安慰。所以主稱讚這是「一件美事」,是馬利亞為祂「安葬的事」,把香膏預先澆在祂身上。還告訴門徒,要「普天之下,無論在甚麼地方傳福音,也要述說這女人所做的,以為記念。」
日光之下,這些如同雲彩的「好人」、「美事」,「雖然死了,仍舊說話」!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啊!
請尊重版權,請勿自行下載相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