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遊車途經據說是撒該為見主耶穌而爬上的同類型桑樹(路19:1-10),接著在相傳主耶穌於約旦河受浸的地點(Kasser AI-Yahud Baptism Site)短暫停留。導遊說除了加利利湖西南端的Yardenit和這裡外,還有另一個看法,那就是離這裡不遠處,在約旦境內,接近以色列和約旦邊境的那一個約旦河段,才是較準確的受浸位置。車繼續前行,棕櫚樹越來越少,終於到達發現「死海古卷」(Dead Sea Scroll)的昆蘭(Qumran)。
昆蘭(Qumran)又譯作庫姆蘭,在死海的西北,距離耶路撒冷以東約35公里,屬猶大曠野。1947年,相傳一個牧童偶然在山洞內的陶瓶發現羊皮紙經卷。此後,大批約兩千年歷史的古代手稿陸續出土,這批手稿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紀至公元一世紀,內容分為聖經、次經(Apocryphal)和宗派(Sectarian)三大類。(詳見本系列文章第二十篇)
昆蘭共發現十一個藏有古經卷的山洞,其中第一號洞及第四號洞的發現最多。除了《尼希米記》和《以斯帖記》外,所有希伯來聖經(舊約聖經)的手抄本都在這裡發現,這些手稿成為年代最古老的希伯來聖經文本,其中最著名的《以賽亞書卷》(Great Isaiah Scroll Manuscript A)於以色列復國前一年(1947年),在第一號洞最初發現的七卷「死海古卷」之一(1QIsaa),是最長(734厘米)和保存最好的聖經卷軸。「死海古卷」的發現,證明《以賽亞書》是一卷完整的書卷;第53章也絕非後人加上;除了主耶穌再來和建立千禧年國的預言外,《以賽亞書》的彌賽亞預言差不多已全部應驗;此外,學者發現古卷同一書卷的不同抄本,內容幾乎一致,所以「死海古卷」的發現,令《聖經》更可信。首先發現的七卷古卷現藏於死海古卷博物館,官方網站上載數碼版的古卷,供讀者瀏覽(http://dss.collections.imj.org.il/)。
約在主前150年的哈斯摩年王朝(Hasmoneans)時,約50名愛色尼教派修士(Essenes)認為聖殿被褻瀆,所以離開耶路撒冷,隱居曠野,過簡樸的生活。他們熱切期待彌賽亞降臨,帶領他們打敗羅馬人,重回耶路撒冷,在聖殿恢復敬拜。這些修士致力研究律法書和先知書,每天潔淨自己,一絲不苟地專心抄寫聖經。公元68年,羅馬軍隊入侵耶路撒冷,修士將手抄經卷放進陶瓶,藏於深山洞穴中,期望有一天能把文獻從洞穴取回。
黃沙萬里,我們在烈日下順著遊客步道慢慢地走,沿途看到儲水池、潔淨池、抄寫室、飯廳、廚房、陶瓷工場等愛色尼教派的遺跡。第四號洞遺址有一個觀景台,遊客可清楚見到昔日牧童尋羊的山洞。踏足這片乾燥的高原,滿心感動,感謝忠心的愛色尼教派修士,在這不毛之地,畢生天天抄寫聖經,不但保存珍貴的文獻,見證神話語的真確,並且留下虔敬的美好腳蹤。
余弟兄建議大家各自找一個地方安靜十五分鐘。太好了!難得來到曠野,我也真的很想靜下來,因為啟程前一節聖經不斷縈繞心頭:「我的心默默無聲,專等候神。我的救恩是從祂而來。」(詩62:1),我真的渴望在此時此刻的曠野,聆聽那微小的聲音。
茫茫藍天,驕陽似火,滿眼盡是乾旱黃土地。腦海淡出一幅又一幅的圖畫:以色列人漂流曠野四十年後,進入迦南美地;摩西在曠野與神面對面四十天;施浸約翰腰束皮帶,吃蝗蟲、野蜜,在猶太的曠野傳道;大衛在猶大曠野時,切切尋求神……我不覺間輕聲唱起他寫的《詩篇》63篇來:「耶和華啊,祢是我的神,我要切切的尋求祢。在乾旱疲乏無水之地,我渴想祢,心切慕祢。我在聖所,如此瞻仰祢,要見祢能力和榮耀。祢的慈愛比生命更好,我的嘴唇頌讚祢心戀慕祢。我還活時,總要稱頌祢,我要奉祢的名舉手。床上記念祢,夜更思想祢,心像飽足骨髓肥油,讚美祢。祢幫助我,我就在祢翅膀蔭下歡呼!我心緊緊跟隨祢,祢的右手扶持我。主,感謝祢。」(〈神家詩歌〉第一冊100首)
黃土的熱氣緩緩上騰,頭皮燙得火熱,全身的毛孔都舒張了,汗如雨下。此時,萬籟無聲,靜默不語,心境出奇的寧靜,猶如藍天投影在如鏡般的心湖,清澈明亮,光芒綻放……
亮麗藍天又大又軟,像神寬廣的臂彎和胸膛,深深、緊緊地擁抱我入祂的愛懷,享受我單單屬於祂,祂也完全屬於我的這刻……
何等難以言喻的安穩、酣暢和滿足!啊!這就是祂最大的渴求:我倆每天曠野共處的甜美時光……
請尊重版權,請勿自行下載相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