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大清早,我們便出發往苦殤路了。這時段剛好與主耶穌早上約6時受審,至9時釘十字架的時段相若。
苦殤路的拉丁文Via Dolorosa的意思是「受苦之路」。路程最初是由「客西馬尼園」到「聖墓教堂」,後來到十八世紀,根據天主教很多傳說才落實苦路十四站的地點。十四站的次序大致根據聖經的記載編排,其中只有1、2、5、8、10、11、13、14站的事件有聖經記載。第一至九站在古城內,包括由主耶穌在比拉多總督府背負十架到各各他的路程;其餘五站都在聖墓堂內,全程長約600米。
苦殤路第一站是「荊冕堂」(Ecce Homo Convent),原意是「鞭打堂」,即昔日的安東尼堡,比拉多辦公的衙門,遺址一部分在伊斯蘭教的AI-Omariya學校內,不向外開放。據說主在這裡被兵丁戲弄,穿上紫袍,戴上荊棘冠冕,被葦子打頭,被吐唾沫(太27:31;可15:16-20)。
余弟兄在「荊冕堂」前朗讀詩歌〈主愛的路程〉的歌詞,引領大家默想主愛的歷程:
馬槽到壯年 (成肉身,住人中間……從幼到長,多受痛苦,多經憂患,常遇逼迫,常遭厭棄……);
樓房到花園 (洗門徒腳,謙卑愛顧……主遞餅杯,作為表記,身裂血流,為我而死……客西馬尼,苦杯預嘗……汗如血點,滴在地上……);
被捕與受審(……親嘴暗號,毒賣知交,主醫敵耳,命刀入鞘……主受拳打,再為掌傷,被吐唾沫,備受凌辱……心愛門徒,三次不認……但主慈目,傳出心聲……頭戴荊棘,身穿紫袍,萬王之王,為我受辱……)。
苦殤路第二站是「鋪華石處」,這是一條石街,古時衙門內練兵及坐堂的地方。相傳主在這裡受鞭打、被掌摑、穿紫袍、戴荊棘冠冕(太27:26;約19:1-16)、被定罪、背負十字架。
導遊在附近預先安排七個十字架,讓我們嘗試輪流背負走一小段路。木製的十字架不粗糙,沒有刺,也不算太重,大部分弟兄姊妹都能抬起它,放在肩上。大家一面默想,一面慢慢踏上苦殤路,有些路段平坦;有些是高低不平,被踐踏到光滑的階級;有些略為陡斜;有些是又斜又彎又不平的石階,沿途都是未營業的商鋪,還有樓房、小巷、教堂,路人稀少。我首次背十架,心有餘而力不足,需要另一半幫忙,一起肩負。想起主曾對眾人說:「若有人要跟從我,就當捨己,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。」(路9:23)。是的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十架,自己背負真的一點不容易,但天天有主同行,就輕省得多了。
苦殤路第五站是古利奈人西門為主耶穌背十字架的地方(可15:21;太27:32;路23:26),現在已建為方濟各教堂。感謝主真的曾經成為有血有肉的人子,凡事與我們相同,祂也有不能背負重擔的時候,需要古利奈人西門為祂背負十字架,可以想像十字架是多麼的沉重,主是那麼的痛和累啊!
「屬世之城,喊除掉祂,趕逐恩主,出到城外,傷殘身體,為我負架,血染路途,到各各他……」〈主愛的歷程‧負架與被釘〉
苦殤路第八站現在成為希臘東正教修院,有拉丁十架的記號,上刻「耶穌基督得勝」的拉丁文。這裡紀念主耶穌在患難中,沒有埋怨和自憐,反而去安慰耶路撒冷的婦女(路23:28-31),這是何等的胸襟!
「裡衣外衣,惡兵分拿……主手被釘,主腳被扎,被掛木上,受詛可怕,血流滴滴,骨頭能數,舌貼牙床,心如蠟化。活水泉源,說我渴了,救我永脫,火湖乾渴,父懷愛子,被神離棄,為我獨嘗,苦杯死味。主形憔悴,主體受創,鮮血滿佈,內外受傷,寶貴幔子,為我裂開,今有活路,通入幔內。」〈主愛的歷程‧負架與被釘〉
苦殤路第十站至十四站都在古時的加略山(Calvary),即現今的聖墓堂(Church of Holy Sepulchre)內,包括第十站主的衣服被拈鬮 (太27:35;可15:24-25;路23:34);第十一站主被釘十架 (太27:50;可15:24-28;路23:33;約19:17-18);第十三站傳說是主的身體在十架上取下來被抹膏油的地方(可15:45-46);最後一站據說是安葬主的墳墓(太27:60;可15:46;路23:53;約19:41-42)。我已三次到第十四站,每次總有長長的人龍輪候,至今仍未有機會進入參觀,很多朝聖者都寧願選擇再回頭往十三站,親吻或輕輕撫摸主身體被抹膏油的那塊長方形大石。我幾次都把握機會,用手輕輕觸碰,感覺它的溫度,並在熙來攘往的人群中,駐足端詳牆上那描繪主被釘、被抹、被埋的畫。
很多人走完苦殤路,都面色凝重,沉默不語,我們四十多人卻在聖墓堂外的廣場高唱主復活,因為,我們深深經歷祂是復活的救主!祂不在這裡,已經復活了!且活到永永遠遠!哈利路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