傳道書,所羅門親身去實驗、實證,他親自去嘗試和經歷各樣人覺得可以帶來快樂的,覺得有價值及較有意義的,又尋找人生有什麼好的。第二章說,他想看明世人,在天下一生當行何事為美(傳二3)。他自己一件件去試、去享受、去經歷,他這人很聰明、有智慧,他也有很多閱歷,他去察明各樣事情,觀察各方面。
從第一章的引言,看出他看明一些事。傳道書第一章2至11節,與第三章有關,他覺得一切好像團團轉、機械式,好像很單調,一代過去,一代又來。風轉來轉去,再歸回原處;水也是這樣,向海裡流,蒸發了,下雨,再循環,團團轉。他覺得日光之下沒有新事,因為人沒有改變,所以事情重重複複,歷史不斷重演。
他覺得厭煩,他說萬物滿有困乏(傳一8)。人不曉得人生意義,天天重重複複。有些人每天一早起來,梳頭洗臉,吃早餐,上班,吃午餐,下班。我不知道所有人是怎樣的,但一般人回家後,不停看手機,天天如是。回到家裡,吃晚餐,看這樣、看那樣,過一段時間就睡覺,第二天再重複,很單調。所以香港人,加上最近的疫情,覺得很悶,不能去旅遊,但去了旅遊,也不一定可以滿足得到,好像不斷團團轉。這象徵人生很多事情就是如此,感受好像沒有什麼意義,這樣勞碌、團團轉,有什麼益處?
詩歌:傳一2-11
配經文、詞:余光昭
虛空的虛空,虛空的虛空,
凡事都是虛空。
人一切的勞碌,人一切的勞碌,
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,
有什麼益處呢?
一代過去,一代又來,地卻永遠長存。
日頭出來,日頭落下,
急歸所出之地。
風往南颳,又向北轉,不住地旋轉,
而且返回轉行原道。
江河都往海裡流,海卻不滿;
江河從何處流,仍歸還何處。
萬事令人厭煩,人不能說盡。
眼看,看不飽;耳聽,聽不足。
已有的事後必再有;
已行的事後必再行。
日光之下並無新事。
豈有一件事人能指著說
這是新的?這是新的?
哪知,在我們以前的世代
早已有了,早已有了。
已過的世代,無人記念;
將來的世代,將來的世代,
後來的人也不記念。
「一代過去,一代又來,地卻永遠長存。」(傳一4)中國詩人有句話:念天地之悠悠,獨愴然而涕下。我相信他同樣覺得虛空和傷感。太寶貴我們有主,因為沒有主,連所羅門也說:「恨惡生命……恨惡一切勞碌。」(傳二17-18)
我覺得人自殺很浪費、很慘,沒有盼望。那些人覺得虛空,認為死了會好一點,因為生存會面對許多痛苦,他很難受,當然他不知道死了會更痛苦。所羅門說得對:「活著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」(傳九4)。他所說的,按人來說,一般是較為聰明的說法。他說:「人莫強如吃喝」(傳二24),也是較聰明的說法。如果大家都活得沒意義,例如你從早到晚拚搏,很辛苦,睡覺不安寧,是不是無憂無慮,享受一下,吃東西較好?按人來說,他所說的雖然層次較低,但都是較聰明的說法,他不是傻瓜。現在有些人,大家都活得沒意義,但有些人會較傻,有時你會覺得他們很可笑。
中國人有《詩經》;《詩經》與詩篇對照,你會覺得相差很遠。唐詩幾百首,什麼詩詞,無論多有名,與聖經一對比,簡直完全是兩個世界。我們知道他們在說什麼,但覺得沒有意義,最好他們信了主,他們寫的詩那麼好,幫忙去寫詩歌多好。當然他們所寫的也有些意思,因為可以看到一般人的感受、感想等各方面,但你看到他們沒有盼望,沒法有我們那種喜樂,不能越過那層面,你發現完全是兩個世界,他完全一點不知道我們開眼後看見的世界,我們是出離黑暗,進入奇妙光明裡,可以說是「豐滿的豐滿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