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想到神,最重要是感受神如何想你、如何對待你。詩篇第一三九篇對我的幫助很大,過去有些教導錯了,覺得神像警察般時常注意你有沒有犯錯,所以你要小心一點。就算我們不是這樣想,你直覺上想到神如何想你、感受祂如何待你,非常重要。過去,我受了一些錯誤教導。今天的教會,有很多基督徒的心是很好的,教導我們要認罪,要「認到盡」,但聖經的教導完全不是這樣,當你失敗,是否要一件一件認,才得到赦免?這是錯誤的,聖經沒有這樣說。有些教會說,你要認一件,求祂赦免這一件;要先認所有罪,求祂赦免,但若那強盜要認一生的罪,相信認到他斷氣也未能認完他所有罪。他只對主簡單地説:「祢得國降臨的時候,求祢記念我!」(路二三42)這使主很快樂,可說是痛苦中的甘露,主說:「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。」(路二三43)
約翰壹書第二章講得很清楚:「若有人犯罪……」(約壹二1)這段是指基督徒。聖經中有提及認罪,但因沒有看上下文,很容易解錯。例如約翰壹書第一章9節:「我們若認自己的罪,神是信實的,是公義的,必要赦免我們的罪,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。」(約壹一9)你看上下文,這是對未信講的。你比對第一章8節,當時有些諾斯底派的人未真正信,當時教會中有真信主的,但有些是未清楚明白福音和未信主的。今天許多教會中,聲稱信主但未清楚得救,就算受了浸也未得救的,比真正得救的多,這是很慘的事。
約翰寫信給他們,第一章8節講到:「我們若說自己無罪,便是自欺(人若說自己一生沒有犯過罪、自己沒有罪,這些人是自欺的,他們一定未得救、未信主,若說自己沒有罪就不需要信主了,一定沒有真的悔改),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。」(約壹一8)這是指未信的人。第9節和第8節剛好相反:「我們若認自己的罪(不是說自己沒有罪,而是認自己有罪),神是信實的,是公義的,必要赦免我們的罪,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。」(約壹一9)第10節也是指未信的:「我們若說自己沒有犯過罪,便是以神為說謊的。」(約壹一10)羅馬書也提到「世人都犯了罪」(羅三23);詩篇也說:「他們各人都退後,一同變為污穢;並沒有行善的,連一個也沒有。」(詩五三3)若你說自己一生沒有犯罪,我要再向你傳福音,你多數未得救。第10節提到:「祂的道也不在我們心裡了。」(約壹一10)第8節也提到:「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。」(約壹一8)這些是指未得救的人。這段聖經是講到未得救的人,第8節和第10節都是講未信的;上下文都是對未信講的。
認罪不是要把一生所有的罪一件件想清想楚,逐件去認,認一件罪,赦免一件,不是這樣。聖經上很多得救的人也不是這樣,例如聖靈降臨,有三千人信主得救,若要每個人認完罪才能得救,就不會那麼快可以得救,但彼得講完福音,許多人就得救,而且當日就受浸。
第二章才開始講到基督徒:「我小子們哪」(約壹二1),這裡就是指真基督徒。約翰年紀很大,約有八九十歲,「我小子們哪」:他有為父的心腸,覺得弟兄姊妹很年輕,他很親切地稱呼他們「我小子們哪」,即「孩子呀」,約翰充滿愛心。第二章提到的「小子」是指真正得救的。第二章14節講到神家裡有父老:「父老啊,我曾寫信給你們,因為,你們認識那從起初原有的。(「起初原有的」就是主,他們很認識主,父老不一定八九十歲,他們的特點是心靈成熟,很深認識這位主,像保羅一樣「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」(腓三8),這認識不是聽回來的,是從經歷中很深認識主,約翰接著說:)少年人哪,我曾寫信給你們;因為,你們剛強,神的道常存在你們心裡;你們也勝了那惡者。」(約壹二14)父老是最成熟,比對最後的,你知道這裡說的是位於中間的。第18節:「少年人哪,如今是末時了。你們曾聽見說,那敵基督的要來;現在已經有好些敵基督的出來了。」(約壹二18)小子們的分辨能力不太好,是初信主的,或對主的認識沒有那麼深,但他們是清楚得救的,在神家裡同樣很寶貴,但成熟需要時間,繼續追求就會越來越成熟。這裡不是要把弟兄姊妹分門別類,而是我們要追求和進步,就會更勝利。
少年人是勝過那惡者的,但也有危險,經上提到「不要愛世界」(約壹二15),他們會受到一些引誘,會有戰鬥。父老經常會得勝,較多得勝,比較穩固。而小子因是初信主,未讀過很多聖經,未認識很多真理而容易被欺騙,小子們還會出現其他情況,例如第28節:「小子們哪,你們要住在主裡面。」(約壹二28)這是對信主的人說的,未信主的人如何住在主裡面呢?他們不可能與主有生命相連的聯合。「小子們哪」明顯是指信主的真基督徒、神家裡真正信主的,父老則最成熟。然而有時約翰會叫父老為「小朋友」,他很親愛他們,與他們有愛與關係,因為他年紀大,同時很成熟,很重視家的關係和愛,待弟兄姊妹像爸爸般,很照顧他們。帖撒羅尼迦前書也有說保羅以為父為母的心腸幫助弟兄姊妹,不是為其他,而是像爸爸媽媽般深愛和照顧他們,不同於現在有很多教會用錢僱用牧師。第一程時,我們有很多這樣的弟兄姊妹,所以我們有很多弟兄姊妹興起,進步得很快,很快就能做組長,有些很年輕的已帶領整個區,從他們初信時已很「埋身」地去幫助他們,他們有很好親近主的生活,也有很多聚會,對真理有認識而產生對主的認識,就有進步。
第二章1節:「我小子們哪,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,是要叫你們不犯罪。」約翰壹書很寶貴,講到心靈方面的事,講得很清楚。第二章1節這樣說:「我小子們哪,我將這些話寫給你們,是要叫你們不犯罪。」所以基督徒可以不犯罪,可以勝利。「若有人犯罪」:有時沒有倚靠主,就沒有力量,沒有親近主就會犯罪,這裡不是說,若有人犯罪,你就要認清所有罪和慢慢地想清楚。你回想是有害的,特別回想那些不好的思想,例如有人看色情電影,知道自己犯了罪,覺得不對,當他認罪時就會回想那些事,但這樣做只會多一次試探自己,沒什麼益處;又或者有人令他發怒,當回想那些令他發怒的事而去認罪,可能又再令他怒火中燒。我們不可太sin conscious,即不要太專注於罪:不要犯罪、不要犯罪、不要犯罪、不要犯罪……若你專注那些罪,就會時常會想到罪,例如你常提醒自己不要想紫色大象,叫自己不要想,其實就正在想起牠。過去我曾經歷這樣對自己很有害,教導錯誤了很慘,令很多基督徒在認罪的苦海裡。這些我都經歷過,我初信時,受了這些錯誤的教訓。我很愛主,渴慕追求,聖經講的我要去行,而且要行得很徹底,認罪認到不斷在回想,一件罪變成三件罪來認!有時你犯了一件罪,是被其他罪影響而犯了,例如你想得人的榮耀,可能連帶有驕傲,於是不斷地分析,去認罪,不斷想還有沒有罪,要認清所有罪,注意那些罪。怕自己犯罪是對的,我們絕對不應該犯罪,有罪要立即悔改,但認罪時,回想剛才犯的罪時又再被試探,認罪時覺得心思犯了罪又要再認,變成認罪專家。我很愛主,很怕有任何罪,要認清為止,因此我很sin conscious,我被認罪害了很多年,時常問自己有沒有罪、有沒有犯罪……不容許自己有任何罪。很多都不是行為上的罪,而是心思上的罪,而且有時未必是罪,而是有意念來引誘你,但為安全計先認了,實際上可能未犯,只是試探,因為試探不等於犯罪,但以為認了會較「著數」,以為這樣做更聰明,變成不是在認罪,就是在想自己現在有沒有犯罪,變得對罪敏感,而不是Christ conscious,對主「敏感」,即不是時常想到主,一味在想有沒有罪,於是阻礙你想到主,很痛苦!有時要認罪半小時,才能好好親近主,未認清就感到有阻隔,不容易親近主。但若用那認罪的半小時來親近主,你說是否很好呢?另外,這樣也會漸漸開始影響你對神的形象,你會受魔鬼控告。魔鬼想控告你,就算不是在認罪方面,魔鬼也會令你心思一味在罪中打滾。魔鬼要控告你,你自己也會控告自己,你也幫魔鬼控告你自己不對、不夠好,不斷地認罪,很多基督徒就在這苦海中,受殺傷很大。最慘是你漸漸覺得神對你的觀感不太好,因感到自己常常有罪、天天都有罪,要認罪半小時,難於感到神很愛、很愛你,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,時時都不夠好,影響你享受神的愛的信心,心靈不釋放。
我只是講了一部分,我在這方面受苦很厲害,加上魔鬼不斷控告,不斷說我有罪,就算未犯他都説我有罪,常控告我剛才的思想可能犯了罪,因有可能犯了罪,心未處理好,不如先認了它。這會影響你和主的關係,因為有教導說會與主斷了交通,有人認為如果不認罪,一犯罪便與神斷了交通,衪不會理睬你,除非你回頭認罪。但聖經不是這樣說,彼得三次不認主,主有沒有說:等你先悔改!不是這樣,主轉過頭來望彼得,充滿愛和體恤,他出去痛哭;這份愛帶來他真正悔改,出去痛哭。主不是等他悔改,說他剛剛不認主,還發咒起誓!當時,主正受審問和被綑綁,但衪轉過頭來望彼得。相信主這一望、這愛望,令他畢生難忘!衪明白、體恤,知道他的心底是愛衪的,只是壓力太大。他看到主對他的愛沒有改變!